主题:一个银行职员对银行闹钱荒的理解

发表于2013-06-27

突出效益,就是紧盯存贷利差尽可能加大贷款投放把当期的利润盘子做大,赚得盆满钵满皆大欢喜。我国的存贷利差巨大,一般总在3%以上,投放贷款当期有暴利。据说去年五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在一万亿以上。巨大的利润,对高层的管理者来说,是巨大的政绩,可以向国家邀功,对低层的经营者和基层的操作者来说,是丰厚的薪酬,可以向家人邀赏。至于这些贷款能不能如期收回,长远的效益如何,也考虑,但不是最主要,不好意思啦。从北京最大的行长到县城最小的行长,都是代理人,干几年走人,要他们完全不搞短期行为,不切实际。

发表于2013-06-27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既然烂贷款连本金都收不回,怎么还有效益?朋友有所不知,不要说是烂贷款,即便是被骗的贷款,在发放的最初几年,一般也不会欠息,从账面上看,效益一样可观。一个红薯的溃烂要一个过程,发现红薯溃烂了又要一个过程,认定红薯的确烂了还要一道手续,贷款溃烂的道理一也。这个过程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甚至六七年。等到贷款烂到表面上来了,已经物是人非了。追究责任?从手续上看,一切合规合法,无懈可击。从上到下当年因为业绩辉煌而晋升的职位和领取的丰厚报酬,早就融入大家的生活,不可能再要回去了。

发表于2013-06-27

突出和谐,就是明知有风险但各级各类风险控制人员为了和谐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银行各级都设有多层次多职能的风险控制职位,目的是根据审慎的原则批准控制贷款,防止经营人员为了当前利益拼命踩油门狂奔。但这些风险控制人员底气不足,虽然他们的帽子由上一级颁发,但业绩与当地捆绑在一起。更主要的是,全国提倡和谐,大家很忌讳对着干。如果一个风控人员坚持原则拒绝批准自认为不合格的贷款,就会承受无名的压力,长此以往,上下都不会给予好评。

发表于2013-06-27

有了这个三突出,要银行的贷款质量保持良好,难上加难呵!银行在这样的体制下运行,恐怕过七八年又要来一次。干什么?剥离不良贷款!
银行为啥闹钱荒,你的明白?

发表于2013-07-02
引用:朱庇特2011 在2013-06-27 17:14:52写道:原帖
银行的存款多,但贷款也多,一旦贷款超出一定的限度,也就是借出去的钱太多了,就会发生支付困难。当你要去银行取款时,它就紧张。
 

  原来是这样啊  钱借给谁了呢

发表于2013-07-02
引用:朱庇特2011 在2013-06-27 17:15:09写道:原帖
这个支付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假如银行吸收了一个亿的存款,交二千万给人民银行作为存款准本金,放七千万贷款,留一千万备付。这是一个典型的假设。要是在一定期间内取款的人多,金额又大,超出了一千万,备用的这部分就不够了,就要向人民银行或其他银行临时借款。要是各家银行都发生困难,就只有一齐向人行求救。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人行不放水,银行就紧张,一些回旋余地不大的小银行就只有关门。目前的人行,好像真的挂出了今日无米的牌子。
 

  好精彩哦  被你这么一说感觉高深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了

发表于2013-07-02
引用:朱庇特2011 在2013-06-27 17:15:29写道:原帖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保支付不止借款一条路,还可以要人民银行退回这20%(这个比例经常变动,不是常数)的存款准备金,一个亿的存款就是二千万的准备金呐。但这是行不通的。这是国家政策,国家靠这个准备金来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如果商业银行不给工行准备金,那我们存进去的钱不就危险了

发表于2013-07-02
引用:朱庇特2011 在2013-06-27 17:15:41写道:原帖
那么,还有一条路,就是收回贷款,即把借出去的钱收回来,再还给存款人。这里的问题是借出去的钱有期限,期限没到,人家不还,也没办法。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许多借出去的钱,就是到期了人家也还不了或者不想还。于是,银行就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向存款人借来的钱,到期就要取走,借出去的钱,到期要不回来,支付危机由此发生。
 

  这样啊  涨姿势了

发表于2013-07-02
引用:房天下友(过客) 在2013-07-02 17:21:31写道:原帖
 

  很多那种无赖公司就不还钱吧 或者有些公司直接申请破产,抵押了一堆废品之类的,等这些卖出去也还需要时间

发表于2013-07-02
引用:朱庇特2011 在2013-06-27 17:15:49写道:原帖
分析到这里,大家一目了然,所谓银行支付危机,根源在于放款多了,而且放款烂了。
首先是多了。如果不放70%,只放50%或40%,那备付金就有30%到40%,情况就会不同。其次是贷款烂了,如果放出去的贷款能够如期全部收回,自然没有问题,即便大部能够收回,只要收回的数额能够保证支付,也不会发生危机。
 

  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吧